首页 研究成果 推广交流 文件制度 媒体报道 成果反馈
首页 > 成果总览 > 正文
实践成果和创新之处
发布日期:2020-01-15 浏览次数: 字号:[ ]

一、实践成果

由需求调研出发,归纳出人才需求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专业核心能力,以产出导向(OBE)为理念,围绕“三五”能力(五种通用能力、五种素质能力、五种做事能力),构建出毕业生能力体系。以毕业生能力体系为中心,重构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一体,每学年工程实践环节不少于8周,实践学分比例不低于30%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依据毕业生能力体系对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进行重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每学年设计相应的工程实践学期,对前一阶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检验,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学习的有序衔接。如下图所示:

 

1  课程体系“三对接”构建模式图

五种素质能力:政治鉴别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身心承受能力;

五种通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职业汉语能力、外语运用能力、汉字书写能力、网络运营能力;

五会做事能力:学会开发项目、学会集体讨论、学会团队合作、学会陈述报告、学会评估取舍。

“三对接”建设模式具有如下优点:

1.调研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源头,根据调研,再结合学校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既要从产业发展规划与方向趋势及行业企业一线调研看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更要从国内外教育情况(特别是同类院校专业建设情况)把握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及改进,便于学校办出特色,实现错位发展。

2.该模式是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基础上,通过改造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来突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本科层次人才应有的知识结构并非削减,只是排序方式有变化。

3.该模式“基于成果”,建设路径清晰,可以快速给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定位,解决课程设置合理性问题,而且不过份依赖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水平。

二、创新之处

1.将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四项基本原理,发展为课程的定位、设计、实施、评价四个维度,并据此开发出课程体系和单门课程建设的评价标准

人才培养的载体是课程。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合格的应用型课程作为支撑。传统的普通本科课程与应用型本科课程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教学内容(知识)的呈现方式(结构)不同,前者按学科知识逻辑组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成性;而后者则是基于行动教学体系,要依能力目标重新整合,对知识进行重新序列化,强调用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成效如何,可以从以下维度加以衡量(详见附表1)。

 

 


附表1:  应用型课程建设评价标准

课程类别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

课程体系

专业定位

1.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度

1.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明确;

1.2实现培养目标思路清晰;

1.3课程体系设计结合学情。

各院校可依据自身特点确定观测点

课程设计

2.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的紧密度

2.1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要求;

2.2人才培养流程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

2.3依据“行动逻辑”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课程实施

3.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的对接度

3.1人才培养体现应用型教育“跨界”特性;

3.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做课程化处理;

3.3实现: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

课程评价

4.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

4.1培养质量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4.2多元达标式评价,培养效果具有统计性;

4.3“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可视化可量化。

单门课程

课程定位

1.服务专业培养目标的契合度

1.1课程定位体现出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

1.2课程教学目标符合培养学生发展能力的要求。

课程设计

2.“双基双技”与实践的融合度

2.1根据学科和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流程;

2.2以知识能力为载体依据技以载道设计课程内容;

2.3基于体认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

课程实施

3.“教、学、做”合一的紧密度

3.1以课程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2以“任务”为载体、教学过程体现理实融合;

3.3依据“学情”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课程评价

4.应用能力在实践中的表现度

4.1知识、技能多元达标式的评价学习成果;

4.2课程实施效果注重合格、具有统计意义。


2.设计出系统化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模型,将构建流程标准化、信息化,步骤清晰、容易操作

具体路径是“调研四方需求——确定毕业生能力体系——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过程——归纳总结态度、知识点、技能点——整合课程,形成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2 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路径图

3.单门课程学生的学习产出明确且可测量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将教育教学的目标分为6个层次,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6个层次逐步递进。对应用型人才学习效果的评价,显然要从其中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入手。学校要求教师参考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遵循课程本身特点,定义描述所任教课程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并提出相应的测评方式方法和要求,而不是传统的答卷,统一的百分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