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成果 推广交流 文件制度 媒体报道 成果反馈
首页 > 成果总览 > 正文
成果背景与解决的问题
发布日期:2020-01-15 浏览次数: 字号:[ ]

一、成果背景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等多个工学专业,迄今已为社会输送了以“大国工匠”——“华龙一号”主机手王刚为代表的数万名优秀人才。2011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共同成立课程建设研究院,以多项教改项目为载体,潜心研究“什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等问题,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提出了“需求导向的课程观和适应学情的教学观”,创建了“三对接”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构建依据四方需求确定专业目标,形成毕业生能力体系,借鉴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形成支撑能力体系的知识点、技能点和态度,依托工程实践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解决了教学改革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形成了同类高校课程改革的基本范式和成功案例。

学校以66个校级应用型课程建设与改革项目为实践载体,已完成工学类9个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出版特色教材37部。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93项,省级奖励326项,参与科研项目210项,发表论文1306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06个。2015年学校发起成立全国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开办了10期研修班,形成了特色品牌,目前已有300余所同类高校来校考察交流。

二、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沿用普通本科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导致的学生应用能力不突出问题

目前,大多数转型高校的课程改革尚处在学科体系课程“加减”为特征的1.0层次,属于“点状”阶段;少量高校的课程改革刚进入以“单课”开发为特征的2.0层次,属于“线状”阶段;我们将课程体系与单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要素综合思考,属于“巢状”阶段,是文化创生层次的课程变革,实现了课程改革由“修修补补”向“调筋动骨”深化。

2.传统价值取向导致的课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问题

传统课程体系的实施方式通常为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简单“加和”,校企合作不深入,不能提供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能力形成所必需的学习平台,课程内容也多为模拟、仿真,难以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式教学任务;我校依托专业成立了专业公司,同时与校外企业实现了深度合作,将公司与校外企业的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整合起来。

3.单门课程对课程体系支撑不利导致的教学绩效低下问题

传统的单门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非一体化进行,单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性不紧密,针对性不强。课程与课程之间教学内容有重复或交叉,浪费资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